您的位置: 青海之窗主页 > 资讯 > 正文 >

“音润河湟・语聚同心”:推普助力乡村振兴 共谱民族团结新篇

发布时间:2025-09-01 14:28:23   来源:互联网   阅读:-

一条普通话纽带,编织出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近日,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商学院“萌芽”实践团赴青海省海南州河西镇贵德县团结村开展为期10天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语言赋能+文化传承+产业联动+长效培育”为核心,通过入户调研、干部访谈、趣味课堂、非遗手工坊,在村落架起沟通桥梁,用青春诠释“以小我融入大我”的时代内涵。

山海奔赴,调研筑基:摸清语言痛点,锚定振兴方向

以“脚步丈量需求,访谈倾听心声”,实践团初抵团结村时,便深入农户院落,累计发放、收集有效调查问卷120余份,并与村“两委”座谈。村党支部书记羊壮太提出“语言通,则民心通;民心通,则发展兴”,强调推普对当地发展的意义。

调研发现核心痛点为“代际差异”,青少年虽有基础普通话,但家庭方言环境致表达不流畅;中老年村民因语言障碍,在就医、电商学习中受阻,这种代际差异是影响少数民族聚集区域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

童语同音,课堂梦:趣味浸润教学,点燃语言热情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中国说》的朗诵声在团结村文化活动室里回荡,“沉浸式趣味课堂”让普通话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实践团教唱《我和我的祖国》,用“歌词记音、旋律传情”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歌声中厚植爱国情怀。

非遗匠心,文化魂:指尖技艺传情,织就团结纽带

普通话是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实践团开设“非遗手工坊”,将戏剧脸谱绘制、漆扇制作与普通话教学深度融合。队员用标准普通话讲解非遗知识,如“红色脸谱表忠义”“漆扇晕染藏古匠智慧”,帮学生理解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制作中,普通话成为文化交融纽带,回族村民马大叔用刚学会的普通话分享“我画的穆桂英很勇敢”。

产业联动,电商赋能:语言打通销路,激活乡村动能

面对团结村农产品“藏在高原无人识”、文旅讲解“有言难表特色美”的产业堵点,实践团锚定“普通话+电商”的破局路径,让标准语言成为连接乡村好物与外界市场的核心纽带,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当果农用流利的普通话在镜头前展示果园风貌、讲述种植故事时,不仅打破了地域与语言的隔阂,更让当地人感受到普通话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撬动产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生产力”。

长效培育,薪火筑路:从“短期活动”到“生态生长”

实践尾声,一场“同心联谊会”让团结村热闹非凡,舞步与歌声中,民族团结的氛围愈发浓厚。实践团的行动并未止步于“10天活动”,实践团成员为团结村留下《实用普通话手册》以及《农产品电商话术指南》。

“推普不是一阵风,要让种子在这片土地扎根生长,结出产业振兴的果子。”实践团队长在总结时说道。从短期活动的“点燃热情”,到长效机制的“培育生态”,团队用专业行动,为团结村搭建起“语言赋能—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让普通话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持久动能”。(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商学院萌芽暑期实践团)


推荐阅读:

(正文已结束)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XML地图 - 网站地图TXT - 版权声明
Copyright.2002-2025  青海之窗 版权所有 本网拒绝一切非法行为 欢迎监督举报 如有错误信息 欢迎纠正